当前栏目:首页 > 知识大全 > 历史知识 > 正文
科目辅导
  • “国人暴动”加速了西周灭亡的进程
  • 时间:2025-09-16 15:52:08        编辑:宗皓        点击量:169次
  •        所谓“国人暴动”,又称“国人起义”,是公元前841年发生在西周国都镐京的一次大规模民间起义。文中的“国人”一词,尽管多指平民,然而带头的却是贵族阶层,这与古希腊城邦政治中贵族的作用有些相似。

           关于国人暴动前的历史,我国并没有确切的纪年,许多史实都只能通过推算和估计来确定。在司马迁所著的《史记》中,十二诸侯年表自公元前841年开始记录,从这一点起,才有了较为准确的年代纪年。 经过两百多年的分封制,西周的王城镐京之外,周天子的封地早已被各个诸侯国占据,而镐京之内更是布满了贵族。周朝的土地已经基本上被诸侯和贵族掌控,导致王室的直接统治土地越来越少,王权也因此日渐衰弱。 周夷王之后,继位的儿子姬胡即为周厉王。为了扩展领土、增加财源,周厉王开始将无主的山林、湖泽等地收归天子所有,禁止平民甚至宗室贵族进入这些资源区域,企图垄断这一部分土地的利益。这一政策引发了广泛的不满和怨恨。

           对此,大夫芮良夫曾劝谏周厉王,指出此举必然会引发灾难,劝其应适可而止。根据《史记·周本纪》记载,芮良夫曾说:“王室其将卑乎?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。夫利,百物之所生也,天地之所载也,而有专之,其害多矣。天地百物皆将取焉,何可专也?所怒甚多,不备大难。”他通过间接的方式警告周厉王,认为天子应当共享自然资源,而非独占,否则必然引发民愤,甚至有可能失去贵族的支持,陷入孤立。 然而,周厉王并未采纳芮良夫的建议,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已有的矛盾,采取了更加高压的政策,对贵族势力进行压制和监听。据《召公谏厉王弭谤》记载,周厉王的暴政引发了国人对其的强烈反感,民间谣言四起,王命卫巫监视并打压言论反对者,一旦发现就会严惩致死。在镐京表面上风平浪静的背后,社会矛盾并未缓解,反而愈加激化。贵族势力不断衰弱,平民的苦难愈加加深,这种长期的积怨终于导致了“国人暴动”的爆发。 尽管西周是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,然而国人并没有像陈胜吴广那样以武装起义回应压迫,反而选择了通过上层贵族的内部更替来解决问题,避免了过多的伤亡。于是,镐京城的大贵族开始鼓动小贵族和平民上街发声,发动了一场规模庞大的政治运动,迫使周厉王离开了国都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场运动并非是为了推翻王室,甚至并非完全反对周厉王本人,大家唯一的诉求只是反对周厉王的暴政。

           在这一波动荡之后,周厉王逃亡至彘地(今山西霍县)避难,再也未能返回镐京。他试图依靠各地诸侯来恢复政权,但诸侯们却没有出兵支持他。同时,参与暴动的国人也没有继续追捕周厉王,奇怪的是,双方竟然在没有正式达成协议的情况下达成了一种“默契”,这使得局势保持了十三年的相对平静。期间,召穆公和定公共同执政,处理周朝的政务,改年号为“共和”,史称“周召共和”。等到周厉王在彘地去世后,他的儿子姬静继位为天子,即周宣王。

           周宣王继位后,汲取了父亲的教训,对诸侯和贵族采取了更为宽松的政策,并且在政治上重用了召穆公、虢文公等人才辅佐政务,逐步恢复了局势的稳定。在军事上,宣王也积极征讨山戎、鬼方、淮夷等周边势力,西周的国力得到了暂时的恢复,史称“宣王中兴”。 然而,尽管周宣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,他晚年开始变得骄傲,发起了一系列对外的征伐,结果却遭遇惨败,导致了中兴局面的破灭。宣王的儿子周幽王继位后,施行倒行逆施的政策,最终导致了西周的灭亡,历史进入了东周列国时代。

  • 上一篇:西周灭亡的导火索:烽火戏诸侯背后的悲歌
  • 下一篇: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对世界的影响

  • 分享到:
  • 我来说两句
    登录后可评论



  • 中国教育部
  • 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
  •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
  • 济南市教育招生考试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