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栏目:首页 > 国学文化 > 唐诗宋词 > 正文
国学文化
  • 白居易:被贬江州后,他活成了唐朝最通透的“闲人”
  • 时间:2025-09-19 09:51:57        编辑:宗皓        点击量:274次

  • 白居易,大唐诗坛的“顶流”之一,外号“诗魔”,他以最高产的佳作和广泛的传颂闻名于世。

    白居易的家世,堪称一部“唐朝版《寻根记》”。 他自己曾自豪地宣称祖上是先秦名将白乙丙、白公胜,但明眼人(如近代学者陈寅恪)一戳就破:这两人差着200年呢! 这不过是古人常见的“攀名人亲戚”操作。 祖上到底是谁?真相更富传奇色彩。 他的堂弟白敏中曾在诗里自曝家底:“十姓胡中第六胡”!学者们抽丝剥茧,发现白居易的祖先,竟是来自西域龟兹国(今新疆库车一带)的“白氏”(或“帛氏”)。不知哪一代迁入中原,落户陕西韩城。到了白居易的曾祖父白温,才迁到下邽(今陕西渭南)。 有趣的是,白居易的“铁哥们”元稹是鲜卑后裔,两人堪称大唐“民族融合代言人”。 虽然祖上是“胡人”,但白家几代人都深耕“高考”。 祖父、外祖父、父亲都是“明经科”及第的公务员。母亲和外婆更是知书达理,亲自教导白居易兄弟读书,是典型的书香门第。 白居易本人,则是个不折不扣的“学霸+工作狂”。

    白居易绝对是“小镇做题家”的励志典范。 传说他7岁写“离离原上草”,虽不可考,但他自述六个月大就能认字,五六岁学诗,九岁通韵律,绝对早慧。为了考中进士这个“天下第一考”,他20岁起拼命读书,“口舌成疮,手肘成胝”,年纪轻轻就熬白了头。 唐代科举,光会考试还不够,还得会“营销”——“行卷”,即考前把自己的作品送给文坛大佬或高官,争取推荐。初到长安的白居易,抱着作品四处“投稿”。他找到大诗人顾况,顾况一看名字就调侃:“长安米贵,‘居’大不‘易’啊!”但当他读到“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时,立马改口:“能写出这样的诗,在天下立足有啥难的!我刚才是开玩笑!” 这次成功的“行卷”,让白居易名声大噪。 贞元十六年(800年)的放榜日,28岁的白居易第一次参考就高中进士! 在17位新科进士中,他是最年轻的(“慈恩塔下题名处,十七人中最少年”)。 在“五十少进士”(五十岁中进士都算年轻)的时代,这简直是开挂! 随后几年,他又与元稹联手,连闯“书判拔萃科”和“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”,实现“十年三登科”的壮举,正式步入官场快车道。 白居易刚当官时,满腔热血,是个眼里揉不得沙子的“愤青”。

    他最爱写一种诗——讽喻诗!专门用来揭露社会黑暗、替老百姓说话,比如《卖炭翁》《观刈麦》,句句扎心,堪称唐朝版“社会纪实报道”。 为啥要写? 他说:“唯歌生民病,愿得天子知!” 他要用诗歌揭露民间疾苦,直达天听,干预现实。 那他都写了啥?初高中生们不陌生(因为有全文背诵呀)。 而千年前的白居易,他当过基层公务员(盩厔尉),亲眼见过农民交不上税被鞭打(“亲自鞭挞,所不忍睹”)。他的诗里,有抱着孩子捡麦穗的贫妇(《观刈麦》),有冻得烧草取暖的穷人(《村居苦寒》),有为逃兵役自断手臂的老人(《新丰折臂翁》)。 他不仅同情,甚至因自己俸禄优厚却“不营农作”而感到愧疚,这种自省在古代诗人中极其罕见。 然而,耿直是要付出代价的。他的诗像小刀子,扎得权贵、宦官浑身疼。 他自己总结:得罪人的原因有——爱写诗“不识时之忌讳”、太清廉“洁慎不受贿”、不合群“介独不附己”、不站队“不愿党附”。 总结:职场情商有待充值。 元和十年,发生了一件震惊长安的大事:宰相武元衡凌晨上班路上被刺客暗杀了! 满朝文武都懵了。时任太子属官的白居易,第一个跳出来上书要求严查凶手。 结果?枪打出头鸟! 越职言事,这罪名扣得死死的。更绝的是,政敌还翻旧账,诬陷他写《赏花》《新井》诗是对母亲不孝(他母亲是看花掉井里去世),说他“甚伤名教”! 最终,白居易从首都长安被一脚踹到了遥远的江州(今江西九江)。 当了个闲职司马,大概相当于副市长,但没实权。 这就是著名的“江州司马青衫湿”。

    江州四年,他的政治热情被浇了个透心凉。 他无心再写锋芒毕露的讽喻诗,更多是借《琵琶行》这样的感伤诗抒发“同是天涯沦落人”的愁绪。他开始整理旧作,寄情山水,甚至跟道士学炼丹。此后的白居易,开创了一种独特的生存哲学——“中隐”。 他在诗里精辟总结: 大隐住朝市,小隐入丘樊。丘樊太冷落,朝市太嚣喧。不如作中隐,隐在留司官。似出复似处,非忙亦非闲…终岁无公事,随月有俸钱。 说白了无非就是——钱多事少离家近,知足常乐保平安! 这“中隐哲学”,简直是古代文人的“躺平”最高境界,让后世无数打工人羡慕哭! 远离了风波,白居易晚年创作的重心转向了闲适诗。 他的诗通俗易懂,流传度惊人。有多火?同时代的元稹说:他的诗传播之广,前无古人! 更夸张的是,他活着的时候,他的诗稿在集市上能当钱用!妥妥的文化硬通货!他把自己的诗分成四类:讽喻诗(吐槽社会的)、感伤诗(《长恨歌》《琵琶行》)、闲适诗(退休佛系生活)、杂律。 他本人最看重“吐槽诗”,但后世文人,特别是官场失意之人最爱他的闲适诗。里面充满了“佛系”金句: “无论海角与天涯,大抵心安即是家”(《种桃杏》) “绿蚁新醅酒,红泥小火炉。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?”(《问刘十九》)—— 天冷?朋友,喝一杯不? “眼下有衣食,耳边无是非。不论贫与富,饮水也自肥”(《归履道宅》)。他去世后,连唐宣宗皇帝都写诗悼念他:“童子解吟长恨曲,胡儿能唱琵琶篇。文章已满行人耳,一度思卿一怆然。” 意思就是:小孩会背《长恨歌》,老外能唱《琵琶行》,你的诗满大街人都听过,我想你一次就哭一次啊! 更有宋朝文豪苏轼更是他的铁粉,不仅写文章夸他,连自己“东坡”这个号,据说都是致敬白居易在忠州当官时写的“东坡种花”诗! 从热血“吐槽侠”到“佛系中隐”鼻祖,从大唐“顶流诗人”到后世文人心中的“精神偶像”,白居易,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那句预言:“世间富贵应无分,身后文章合有名。”

    从热血“吐槽侠”到“佛系中隐”鼻祖,从大唐“顶流诗人”到后世文人心中的“精神偶像”,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:有时候,“躺平”(中隐)也是一种智慧!


  • 上一篇:词的大众化由柳永开启,且广受文人效仿,他为何能做到这一点
  • 下一篇:不懂豪放派宋词?看完这篇就懂了

  • 分享到:
  • 我来说两句
    登录后可评论



  • 中国教育部
  • 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
  •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
  • 济南市教育招生考试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