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巩,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,虽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,但他本人却并不显眼,鲜少有人知晓他的事迹。南丰曾氏家族在宋代的影响力则远不止他本人。自北宋初年,曾巩的祖父曾致尧在太平兴国八年以进士身份入仕以来,曾家便在宋代大放异彩,家族中有着不计其数的进士及第者。从太平兴国八年至宝裕元年这271年间,曾氏家族出仕的官员超百人,登科及第者也数十人之多,成为当时宋代的名门望族。特别是曾致尧、曾巩、曾布、曾肇等几位家族成员,成就最为卓著。曾巩与其兄弟在北宋后期陆续考中进士并在朝廷任职,曾布更是跻身宰执之位。曾巩凭借其才学声名远播,南丰曾氏家族的名声也一时传遍四方。
曾巩的成长得益于一个崇尚学习和道德的家族氛围。他的祖父曾致尧,南丰县自北宋以来的首位进士,开启了曾氏家族的辉煌。曾致尧历任多个重要职位,曾担任著作佐郎、两浙转运使、京西转运使等职务,并有着一生正直、敢言时政的品格。他不仅为政治贡献突出,还以文学才华著称,留下了大量的学术著作,诸如《仙尧羽翼》、《西睡要纪》等,累计多达一百七十八卷,影响深远。曾致尧的政治理念、文学风格及高尚的品格,无疑对曾巩的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。
曾巩的父亲,曾易占,亦为家族中的一位重要人物。尽管他官职并不显赫,但却同样是一位正直、关心朝政、积极倡导学术的人。曾易占在学术上也有所建树,留下《时论》三十篇。在家庭教育上,曾易占特别注重对曾巩的培养,要求他博览群书,并亲自带领他到各地求学。尤其是在曾易占担任如皋知府时,他将曾巩带到如皋,持续三年进行深造,不仅使曾巩学业有了长足进展,更使他深入了解百姓疾苦及为政为人的道理。曾巩的伯父和叔父同样是学问渊博之士,易简、易持分别在历史和文学领域有所成就。曾巩从小便生活在一个充满学术氛围的家庭,这为他后来成为一代文学巨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曾巩生于这样一个家庭环境,早期便以文才出众闻名,然而他的一生却充满了坎坷与艰辛。少年时期,得益于祖父的功业和父亲微薄官职的收入,曾巩的家庭较为殷实,能够专心学习。然而,自从宋仁宗景祐三年,他的生活开始发生剧变。年仅十八岁的曾巩与兄弟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,但因其所擅长的古文并未符合当时诗赋的考核标准,最终未能如愿中举。同时,父亲曾易占也因受冤而失去了官职,从此家道中落,经济陷入困境。特别是在父亲去世后,曾巩更是肩负起了抚养继母和弟妹的责任,家庭经济压力骤增。在这样困苦的环境中,曾巩并未被打倒,反而更加强化了自己的求学决心。他通过农田劳动维持家计,但依然坚持读书,力求通过广博的学识为国家出谋划策,改善当时的政局。生活的困苦和精神上的重压没有阻止曾巩的志向。经过数年的坚持不懈,终于在宋仁宗嘉祐二年,曾巩与弟弟、从弟一起参加科举,结果一举成功,六人同中进士,成为当时一大佳话。
曾巩之后的仕途逐渐开阔,他先后任职于太平州、史馆等地,参与整理古籍,撰写了大量的历史和文学作品。特别是在史馆的工作经历,使他广泛接触到许多民间资料,提升了他的学术眼界。尽管事业上取得了成功,但他在家庭上的失落却未曾停歇,尤其是亲人的相继离世给他带来了极大的精神痛苦。
晚年的曾巩,虽然经历了身体上的衰弱,但依然不懈努力,担任了多个地方官职,严法慎刑、兴修水利,深得百姓爱戴。他的治政理念和为民服务的精神受到了广泛的赞誉。虽然他曾参与撰写《五朝国史》,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完成这项伟大的事业。最终,因过度劳累和母亲的去世,曾巩在元丰六年病逝,享年六十五岁。
回顾曾巩的一生,虽经历了许多困境,但他终因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和坚韧不拔的品格,成为历史上不可忽视的文学巨匠。他的文学和史学成就,至今依然影响深远,成为古今传世之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