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栏目:首页 > 国学文化 > 名人名著 > 正文
国学文化
  • 蒲松龄坎坷的科举之路
  • 时间:2025-09-28 10:14:10        编辑:宗皓        点击量:183次
  • 蒲松龄的科举之路充满坎坷,堪称一部漫长的失意史。19岁时,他以县、府、道三试第一的成绩考中秀才,展现出早年才华;但此后参加乡试(考举人)却屡屡碰壁,从青年到暮年,五十余年间多次赴考,均以落榜告终。他曾因文章才华得到部分考官赏识,却始终未能突破乡试这一关,甚至有过因“越幅”(卷面违规)而被取消资格的遗憾。

    蒲松龄科举不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明清科举以八股文为核心,要求严格遵循固定格式和儒家经典义理,限制了思想表达。蒲松龄的文风更倾向于自由挥洒,擅长刻画社会现实和人情世故,与八股文的刻板要求不符,难以得到考官认可。科举考试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依赖考官的主观评判。蒲松龄的文章可能不符合部分考官的审美,加上每次乡试的考官不同,其风格难以持续适应,导致多次落榜。

    蒲松龄家境并不富裕,为维持生计,他长期担任私塾先生,需要兼顾教学与备考,分散了精力。相比之下,一些家境优渥的考生能全身心投入科举,他在时间和资源上处于劣势。随着多次落榜,蒲松龄对科举的热情逐渐冷却,后期更多将精力投入到《聊斋志异》的创作中,对科举的专注度下降,进一步影响了考试结果。

    蒲松龄长期在地方儒学为生员,到71岁时,因资历深厚、在当地文人中有一定声望,通过岁贡被选送入国子监,获得贡生身份。这一身份更多是对其多年为生员的一种认可,并无实际官职,但在社会地位上略高于普通秀才。 对个人而言,这是对他数十年秀才身份的一种“补偿性认可”,使其脱离普通秀才阶层,进入“功名序列”,理论上可通过此途径获得做官机会(尽管蒲松龄并未借此入仕),同时在家族赋税、徭役等方面能享受一定特权,社会礼遇也高于普通士人。也了却他一生对科举功名的部分执念。

    此时他已近暮年,科举之路的漫长与挫败,成为他人生中深刻的印记,也间接催生了《聊斋志异》中对科举制度的辛辣讽刺与对士人困境的细腻刻画。


  • 上一篇:经典之作《众生赋》全文欣赏
  • 下一篇:春秋历史人物:干将,莫邪

  • 分享到:
  • 我来说两句
    登录后可评论



  • 中国教育部
  • 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
  •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
  • 济南市教育招生考试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