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三千多年前的中原大地上,一场王朝更迭的大戏正在上演。夏朝末年,统治者夏桀荒淫无道,百姓怨声载道,而在东方的商国,一位名叫子履的君主正悄然积蓄力量,他就是后来推翻夏朝、建立商朝的商汤。 商汤出身不凡,是上古部落首领契的第十四代孙,老家在今天的河南商丘。作为商国君主,他没有满足于一方诸侯的地位,而是敏锐地察觉到夏朝的衰落。他知道,想要成就大事,必须有贤才辅佐,于是破格重用了伊尹和仲虺。伊尹原本只是个陪嫁的奴隶,却凭着过人的智慧被商汤委以重任,后来成为商朝的开国元勋。
为了给灭夏做准备,商汤把都城迁到亳(今河南商丘一带),这里地势险要,成了他向夏朝进军的前沿基地。他还通过与有莘氏联姻,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,就像下围棋时悄悄落子,一步步包围对手。 对付强大的夏朝,商汤没敢硬碰硬,而是先剪除它的"羽翼"。他先是以葛国君主不祭祀神灵为由,灭掉了这个亲近夏朝的小国,试探天下反应。随后又接连击败了韦、顾、昆吾等夏朝的忠实盟友,就像剥洋葱一样,一层层削弱夏朝的势力。几场胜仗打下来,诸侯们见商汤势大,纷纷前来归附,夏桀成了孤家寡人。
商汤灭夏:从方国君主到商朝开国之君 公元前1666年,商汤觉得时机成熟了。他在景亳召开誓师大会,当众历数夏桀的罪状:"夏桀耗尽民力,残害百姓,上天要我来讨伐他!"这番慷慨激昂的演说就是著名的《汤誓》,将士们听了群情激昂,士气大振。 真正的决战在鸣条之野展开。夏桀的军队虽然人数不少,但早已失去民心,士兵们无心恋战。商汤的军队则像下山猛虎,奋勇冲杀,夏军一触即溃。夏桀带着少数亲信仓皇逃跑,最终死在南巢(今安徽巢湖一带),夏朝就此灭亡。
灭夏之后,三千多个诸侯齐聚亳都,共同推举商汤为天子。商汤定都亳,定国号为"商",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就此诞生。 当了天子的商汤并没有懈怠。他常说:"人照水面能看到自己的样子,看百姓的状态就知道国家治理得好不好。"这句话成了他治国的座右铭。他减轻赋税,鼓励农民种地,让经历战乱的百姓能安心生产;他以身作则,生活节俭,带动朝廷上下形成勤政爱民的风气。 在用人上,商汤打破了身份限制,伊尹这样出身低微的人能当上国相,就是最好的证明。而伊尹也没辜负信任,在他的辅佐下,商朝的政治、经济很快走上正轨,连黄河上游的氐人、羌人部落都来纳贡归附,国家版图不断扩大。
值得一提的是,商汤还巧妙地用"天命"来巩固统治。他说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给的,但上天只会保佑有德行的人。这种"以德配天"的思想,既强调了君权的神圣,又提醒统治者要修养德行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 商汤在位期间,商朝从一个地方方国发展成中原霸主,他用智慧和德行,不仅打下了一个王朝的基业,更留下了"勤政爱民""任人唯贤"的治国典范。这位商朝的开国之君,用自己的一生,书写了中国历史上一段波澜壮阔的创业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