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遇春是明朝的一位著名开国将领,他的家族历史渊源流长,曾祖父为唐朝时期杰出的宰相郑畋。在他年轻时,郑遇春与哥哥郑遇霖都以力大无比而闻名于乡间,几乎家喻户晓。兄弟俩的名声不仅仅源自于他们的力量,更在于他们个性和行为。当时,郑遇霖脾气暴躁,曾因与乡里的邻居发生冲突而十分愤怒,甚至一度想要痛下杀手。如果不是弟弟郑遇春奋力劝解,那名乡民或许将遭遇不测。由于这件事情的缘故,乡里人对郑遇春皆为钦佩,反而对性情粗暴的郑遇霖多了一层敬畏。正如《明史·列传第十九》所描述:“郑遇春,濠人。与兄遇霖俱以勇力闻。遇霖与里人有郤,欲杀之,遇春力护,得解取。众皆畏遇霖,而以遇春为贤。” 郑遇霖与郑遇春这对兄弟均出生于濠州,现今的安徽凤阳,恰好与朱元璋是同乡。自古以来,两人便与朱元璋一起投身于这个大时代的洪流中,奋力拼搏。起初,郑遇霖因其果断与勇猛,被朱元璋重用,成为先锋将领。在元朝至正十三年,他出征期间,成功攻陷铁佛冈、三汊河、大柳等地,屡次取得骄人的战绩,因此被提升为总管,负责更为重要的军务。 然而,不幸的是,仅过两年,在一次攻打芜湖的战役中,郑遇霖英勇作战,却不幸壮烈牺牲。哥哥的光辉战绩和威望,使得郑遇春被顺利提拔,接替了他的职位和军队,掌握了原队伍的指挥权。值得一提的是,当时在朱元璋麾下,许多将领虽有卓越才能,也不过是统率一支军队,而郑遇春却打破了这一常规,手中握有两支军队,显得尤为突出。
随后的多次战斗中,郑遇春表现出色,赢得了左翼元帅的荣誉,并参与了与陈友谅之间的多次冲突,每场战争中,他都以身作则、冲在最前,而从不宣扬自己的功绩。这种谦逊的性格使得朱元璋对他十分器重,甚至为其所感到意外。在接下来的几场战役中,郑遇春接连攻克了金坛、丹阳、江阴、常州、常熟、扬州、安庆、庐州、六安等地,在战斗中屡次表现出色,最终一路高升,成为六安卫指挥佥事。
经过建立明朝的伟大历程后,郑遇春被改任为朔州卫指挥副使。洪武三年时,朱元璋举行大规模封侯活动,因其战功显著,郑遇春被封为荥阳侯,俸禄高达九百石。随着天下逐渐安定,郑遇春的主要职责便是镇守朔州,抵御外族的侵犯。在任期间,他成功击退了多次外族的进攻,保障了边境的安宁。
然而,就在洪武二十三年的李善长案爆发期间,这位英才却遭到了无情的庙堂风波,他被错判为胡惟庸的同党,遭到诛杀及追夺爵位。当时与郑遇春同遭此运的还有唐胜宗、陆仲亨、费聚、陆聚等士人,令人生感惋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