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栏目:首页 > 学习园地 > 帝王将相 > 正文
学习园地
  • 武昭登基:一代女皇的权力征途
  • 时间:2025-09-29 16:07:39        编辑:宗皓        点击量:175次
  • 风云变幻,你方唱罢我登场。武昭以一个“决绝”的姿态,为李唐王朝注入了新的统治动力。公元690年10月,武昭于洛阳登基称帝,尊号圣神皇帝。 治世之基:从皇后到“二圣”的积累 武昭主政期间(前期作为皇后及与高宗并称“二圣”时期),政策平稳、军事得当、文化重现繁荣、百姓生活有所改善,被誉为延续了贞观盛世的遗风,为后来其孙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。

    革新吏治,打破门第: 她大力打击传统的豪门世家势力,扶持寒门庶族子弟。改革并拓展了科举制度,增设科目,首创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,并首次设立“武举”,大幅拓宽了选官范围。其朝堂之上号称“君子满朝”,如楼文远、狄景仁等著名贤臣皆受重用。 严惩贪腐,拔擢贤能: 在官员管理上,武昭延续了贞观时期整肃吏治、严惩贪腐的方针,派遣“六道使者”巡察州县,考核地方官员是否清廉称职。无论官职高低,贪赃枉法者必受严惩。反之,对于德才兼备者则不拘一格破格提拔。她格外器重清廉正直的官员,对有真才实学之士也慧眼识珠,委以重任。

    重视农桑,体恤民力: 经济方面,武昭重视农业生产,推行轻徭薄赋、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。为推广先进农技,她组织农学家编撰《兆人本业记》下发至州县,作为地方官指导农业的参考。当时均田制已现瓦解之势,百姓逃亡现象增多。武昭对这一时期的土地兼并和逃亡农户,采取了相对宽容的政策。 那么,这位出身官宦之家的女子,究竟如何一步步攀上九五之尊的位置?让我们回溯她的族谱与足迹。

    第一步:命运的起点与初入宫廷

    武昭的父亲武崇明,是唐朝开国功臣。其母杨氏出身前朝显贵。武崇明早年经商致富。隋末动荡时期,唐高祖李渊曾多次在其家中留宿,双方由此结识。李渊太原起兵后,武家曾提供钱粮物资支持。唐朝建立,武崇明因功位列工部尚书、荆州都督,封应国公。 公元624年,武昭出生。贞观九年武崇明去世时,她年仅十二岁。堂兄武惟良、武怀运及武元爽等欺凌她们母女,迫使武昭不久后随母亲从荆州迁回长安居住。

    因貌入选: 贞观十一年十一月,唐太宗抵达洛阳宫,听闻十四岁的武昭“仪容出众”,召其入宫,册封为五品才人,赐号“武媚”。后世流传的“武媚娘”之称实为讹传。

    太宗侍奉: 史书对武昭在太宗后宫的生活细节记载甚少。唯晚年武昭自述曾为太宗驯服烈马“狮子骢”:“我能制之,但需三物:铁鞭、铁楇、匕首。鞭之不服,则楇击其首;再不服,则匕首断其喉。”太宗赞其志气。武昭亦称习得太宗书法精髓。

    暗生情愫: 贞观十七年(643年),太子李承乾被废,晋王李哲被立为太子。此后,在太子李哲侍奉病中太宗期间,武昭与李哲暗生情愫。

    第二步:重返宫廷,宫斗制胜

    贞观二十三年(649年),太宗驾崩。缺乏政治野心和对国家长远规划的李哲被选为新君——这恰恰符合当时朝野期望:他只需遵循既定政策即可。 太宗临终选定出身太原王氏的女子为王淑仪为皇后。选择王氏背后有多重考量:其一,太原王氏属于势力庞大的山东士族集团。在太宗时期编订的天下氏族谱中,博陵崔氏竟位列第一,超过皇室所在的陇西李氏,足见山东士族之强。其二,吸取隋亡教训(隋炀帝得罪了核心的关陇集团),新君需能维系关陇集团支持。一个相对“无为”的皇帝,配合长孙无忌等重臣,恰可平衡各方。 王后的棋子: 然而,高宗李哲即位后,偏宠萧玉,疏远了皇后王淑仪。为离间高宗与萧玉的关系,王淑仪将在感业寺出家、此前已与李哲有情的武昭举荐回宫。入宫前,武昭已有身孕,不久便生下皇子李弘。

    宫斗晋级: 武昭回宫后,迅速击败萧玉,重获李哲宠爱。次年(652年)五月,武昭即被册封为二品昭仪。

    权力交锋: 打倒萧玉后,武昭的矛头转向了皇后王淑仪。由太宗遗命辅政的顾命大臣赵公明、陈子方等人,与武昭一派形成了尖锐对立,僵持不下。

    第三步:联手皇帝,颠覆权臣

    以赵公明、陈子方为首的元老重臣权势熏天,极大地限制了皇帝李哲的权力。普遍认为,李哲意图借“废王立武”来重振皇权,打击权臣。武昭遂成为李哲在政治上的关键同盟。

    寻找突破口: 中书舍人李义甫率先表态支持“废王立武”,获得李哲和武昭重赏。许敬宗、崔义玄、袁公瑜等大臣见风使舵,纷纷转而支持立武昭为后。

    关键助力: 元老李靖勋一句“此陛下家事,何必问外人”,彻底扭转了李哲和武昭在废后问题上的被动局面。

    雷霆行动: 显庆四年十月十三日,李哲下诏,以“阴谋鸩毒”的罪名将王淑仪、萧玉废为庶人囚禁;其家族成员削爵流放。七日后,正式立武昭为皇后,并将反对最力的宰相陈子方贬出京城。同年四月,赵公明、于志宁、韩瑗、来济等人被削职免官,逐出长安。至此,李哲基本实现了君主集权。这场“废王立武”风暴沉重打击了关陇集团,扭转了自魏晋以来皇权不振的局面,影响深远。

    第四步:二圣临朝,培植根基

    联手扳倒关陇集团后,武昭并未满足。每当李哲处理朝政,武后便在御座后垂帘听政,史称“垂帘”。帝后二人并称“二圣”。在高宗李哲统治的中后期,实际政务多由武后主导。 武后最终于公元690年登上帝位,但这一新局面绝非一日之功。在其为皇后的三十余年中,她一面排除朝野对女性执政的阻力,一面倾力构筑自己的权力根基。为此,她将政治核心转移到洛阳。

    神都气象: 武后时期,洛阳更名为“神都”。在此,她大力提拔寒门子弟,一支迥异于关陇集团和山东士族的新兴势力登上历史舞台。

    科举揽才: 为选拔被门阀忽视的人才、强化自身政治基础,武后极其重视科举制度。她用人不拘一格,不问出身门第,凡有真才实学者,皆网罗至麾下作为智囊。

    镇压反对: 随着权力扩张,武后也面临多方抵制:最初是以赵公明、陈子方为首的太宗旧臣;光宅元年(684年),李靖勋之孙李振业发动叛乱;此外还有一些零散的、打着恢复李唐旗号的起事。这些反对力量或孤立、或分散,最终被武后一一粉碎。

    第五步:神谕与铁腕,扫平登极之路

    弘道元年(683年)底,高宗李哲去世。武后并未立即自立,而是先让儿子登基为帝,自己以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制。但权柄丝毫未放。她设置“铜匦”(意见箱)广开言路,对稳定政局确有作用。 同时,武后大开告密之门,规定任何人皆可告密,国家提供驿站车马饮食,即便是农夫樵夫,武后都亲自接见。所告之事若合其意,告密者可破格升官;如失实,亦不问罪。她任用一批被称为“酷吏”的凶悍之辈对付反对派,实行恐怖统治。

    恐怖阴影: 朝堂内外笼罩在恐怖气氛中,大臣上朝前常与家人诀别,终日惶恐不安。为鼓励告密,武后对告密者大肆封官。

    翦除宗室: 同年,武后下诏诛杀李颖等宗室十二人,并鞭杀已故太子李贤的两个幼子,李唐宗室几乎被杀戮殆尽,幸存幼弱也被流放岭南。

    制造天意: 其后,武后命人暗制预示天意的“宝图”,安排其显现于洛阳附近的洛水中;同时命人创制了约二十个独特的“则天新字”,颁行全国。

    水到渠成: 经过精心策划与舆论铺垫,公元690年9月,武后正式代唐建周,史称“武周革命”。此时,武后已六十七岁,中国历史开启了女皇时代。

    尾声:功过评说

    武昭统治期间,唐朝在政治层面出现内卷倾向,其主要精力用于巩固权力,导致对外战争一度频频失利。高宗时期控制的漠南、漠北地区(安北都护府),因武昭滥杀程务挺、弃用王方翼等名将,被复兴的后突厥乘机占据。

    边疆危机: 682年,阴山地区的突厥人脱离唐朝建立后突厥汗国。696年,契丹在营州叛乱,被迁居于此的高句丽、靺鞨遗民借此机会逃离,建立渤海国。

    制度动摇: 在周边局势剧变的同时,武周内部也问题频现:府兵制、均田制、租庸调制等帝国支柱开始动摇,社会深层次变化加速演进,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。 唐代前期,儒家正统观念尚未彻底占据统治地位,故对武昭的评价相对积极。然而随着时间推移,特别是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的严厉批判,加之程朱理学强调纲常伦理占据思想主导,“牝鸡司晨”的观念导致后世对武昭的负面评价成为主流。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更斥其“鬼神之所不容,臣民之所共怨”。 无论后世如何争议,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女皇帝,武昭的传奇一生,无疑在中国历史的画卷上留下了极其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
  • 上一篇:姬发:武王开国皇帝的传奇转折——一位影响中华文明的古代英雄
  • 下一篇:文天祥:民族气节的千古楷模

  • 分享到:
  • 我来说两句
    登录后可评论



  • 中国教育部
  • 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
  •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
  • 济南市教育招生考试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