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栏目:首页 > 学习园地 > 文韬武略 > 正文
学习园地
  • 萧何临死纠结富不过三代?范仲淹一招换来900年荣华富贵
  • 时间:2025-09-18 10:18:20        编辑:宗皓        点击量:131次
  • 富不过三代,是一个千古难题。足智多谋如萧何,临死最后一件事是——把家搬到偏僻之所! 他说,如果子孙像他一样有才能,那他们就不会缺一套好宅子;相反子孙无能需要吃老本,偏僻的宅子才不会被有权有势的人抢了。

    所以富不过三代,最大的要害就是——子孙后代的智商、能力,跟不上海量财富,多少财富也会被霍霍光。但范仲淹却想了个办法,换来了子孙后代900年荣华富贵,至今仍有遗泽! 范仲淹的办法是,他买1000亩地,但不让任何具体的人继承,而是成立“范氏义庄”。这1000亩地属于范家所有人,经营所得分红所有范家人,谁想卖地就要全族人都同意。 这就杜绝了,一两代败家子,将家业变卖、败坏的可能。所有范家人都因这些族田受益,那所有人都会尽力保护这些族田,这叫利益捆绑。 稳住族田不会被一两个人毁掉后,利益分配又成了一个大问题。一个家族那么多人,怎么花、给谁花,也是一个问题。

    范仲淹的做法是:

    一、保障基础衣食,5岁以上不分男女,一个人每月给白米三斗(约45斤),一年一匹布。 有本事的看不上这点东西,你自己该怎么挣怎么挣;但对没本事的族人,这能让你饿不死、冻不死;族田不鼓励奢侈之风,始终保持救济底色。

    二、鼓励婚丧嫁娶,族人嫁女给30贯钱,娶妻给20贯钱,让族中男女都能成家。族人病逝,根据年龄给两贯到二十五贯不等的安葬费。 婚丧嫁娶保障,既能保持家族丁口壮大,也维系了族人之间的感情,和对“范氏义庄”的敬重。

    三、鼓励族人读书,族中子弟不管是去科举考试,还是外出上任,义庄都会给路费补助。 如果读书、生活实在有困难的家庭,族人商议之后,还能特殊救助,不会让任何一个有才能的族人被埋没。 在这种全方位保障下,宋朝范氏出了22个进士,明朝出了30个进士,清朝仅顺治年间就有12人高中进士。

    这些人都是从小吃着义庄的粮、穿着义庄的衣,拿着义庄路费去赶考、上任的,他们对义庄是什么感情可想而知。 到了这里,“范氏义庄”数百年屹立不倒的根基,和源源不断的进项就出来了。 范仲淹的1000亩只是点燃了火炬,并不是让后人坐吃山空,而是通过义庄运行方式,实现代代有人才,家族内部的强弱互助! 宋朝灭亡,金人入侵时,“范氏义庄”也受到了打击。但南宋范之柔立刻重整了义庄,经过明清两朝出色族人捐赠,到清朝宣统年间义庄土地不减反增,已经达到了5300亩! 一直到近代,义庄不再被允许存在,“范氏义庄”才消失在历史长河。取而代之的是“景范中学”,直到今天仍在表达着对范仲淹的敬仰之意。

    从范仲淹1000亩土地创建义庄,到保障族人900年后,义庄土地激增至5300亩,“范氏义庄”完美诠释了——通过规则运转,把钱财转变为人才的重要性。 再多的财富,如果后继无人,也都会用光。相反,如果财富每一代都转化出了人才,那人才反哺财富只会越来越多。 有了人,才有了一切,这就是范仲淹的智慧!智慧是世间最珍贵的之物,也是最难得的之物。


  • 上一篇:张良为何能在众多谋臣中独树一帜,被誉为“谋圣”无双
  • 下一篇:管仲的货币博弈:两千年前的经济奇谋

  • 分享到:
  • 我来说两句
    登录后可评论



  • 中国教育部
  • 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
  •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
  • 济南市教育招生考试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