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栏目:首页 > 国学文化 > 名人名著 > 正文
国学文化
  • 西汉才子司马相如:从“家徒四壁”到名动天下
  • 时间:2025-10-01 11:07:09        编辑:宗皓        点击量:117次
  • 提到“家徒四壁”,多数人会想到“穷得只剩墙”的窘迫,但少有人知道,这个典故背后藏着西汉最浪漫的爱情故事,更藏着一位大才子逆袭的人生。

    当司马相如牵着卓文君的手逃回成都时,眼前的“徒四壁”不是终点,而是他从落魄文人到汉武帝身边红人、从寒门书生到汉赋宗师的起点。今天我们就循着《史记》的记载,拆解“家徒四壁”背后的历史细节,看西汉文人如何靠才华与勇气打破命运困局。

    一、司马相如为何改名?从“司马犬子”到“长卿”,藏着西汉文人的理想

    要懂“家徒四壁”的典故,得先懂司马相如这个人。他不是天生的“司马相如”,而是出生在蜀郡成都(另说巴郡安汉,据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“蜀郡成都人也”)的普通子弟,父亲给他取了个很接地气的名字——“司马犬子”。在西汉,“犬子”是父母对孩子的谦称,类似今天的“狗蛋”,虽含亲昵,却难登大雅之堂。 改变他名字的,是战国时期的赵国名臣蔺相如。年少的司马相如嗜书如命,尤其痴迷《左传》《战国策》,当读到蔺相如“完璧归赵”“渑池会盟”的故事时,他被那种“以口舌退强敌,以智慧保国家”的气度深深吸引。《史记》虽未直接记载他改名的具体年龄,但明确提到“相如既学,慕蔺相如之为人,更名相如”——也就是说,他在学有所成后,主动舍弃“犬子”之名,以“相如”为字,以“长卿”为字(古代“名”与“字”相呼应,“长卿”取“卿大夫”之意,暗含对仕途的期待)。这一改,改的不只是名字,更是人生志向。当时的西汉,刚经历“文景之治”,天下初定但文化尚未鼎盛,文人的出路要么是依附诸侯,要么是等待朝廷征召。司马相如的第一站,选了“依附诸侯”——他凭借一手好文章,投靠了梁孝王刘武。梁孝王是汉景帝的弟弟,门下聚集了枚乘、邹阳等当时顶尖的文人,司马相如在这里写下了成名作《子虚赋》,文中用华丽的辞藻描绘楚王游猎的盛况,一时传遍诸侯间。 可好景不长,公元前144年,梁孝王病逝,门下文人树倒猢狲散,司马相如只能打包行李回成都。这时候的他,看似有“才子”之名,却没攒下半点积蓄——西汉文人依附诸侯,多靠“赏赐”而非俸禄,梁孝王一死,他便成了“无业游民”。回到成都老家,等待他的不是锦衣玉食,而是“家徒四壁”的现实。

    二、“家徒四壁”有多穷?《史记》里的3个细节,揭开西汉寒门的窘迫

    很多人以为“家徒四壁”只是“没钱”,但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里的记载,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具体、更扎心。原文是“文君夜亡奔相如,相如乃与驰归成都。家居徒四壁立,客从者来,无以具食”——短短27个字,藏着3个让人揪心的细节,还原了西汉寒门的真实生存状态。

    第一个细节:“徒四壁立”不是“只有四面墙”,而是“空无一物”。这里的“徒”是“只、仅仅”的意思,“壁”指墙壁,“立”是“直立”,连起来就是“家里仅仅只有四面墙壁直立着”。换句话说,没有家具、没有炊具、没有被褥,甚至没有多余的衣物。在西汉,普通百姓家再穷,也会有陶罐、木床、粗布衣裳,而司马相如家连这些“基本生活物资”都没有,可见他当时的窘迫是“赤贫级”的。

    第二个细节:“客从者来,无以具食”——连招待客人的饭都做不起。司马相如从梁孝王门下回来时,身边还跟着几个随从(“客从者”),可到了成都,连这几个人的饭都供不上。要知道,西汉的“客”不是今天的“客人”,而是依附主人的门客或随从,主人有义务提供饮食住宿。司马相如连随从的饭都管不起,侧面说明他不仅没积蓄,还可能没田产——当时文人若有田产,至少能靠租田或自己耕种糊口,而他显然没有。

    第三个细节:“文君夜亡奔相如”——卓文君是“私奔”而来,没带嫁妆。卓文君是临邛大富豪卓王孙的女儿,按西汉习俗,贵族女子出嫁会有丰厚的嫁妆,可她是连夜逃出来的,根本没机会带财物。也就是说,司马相如的“家徒四壁”,是两个人共同面对的困境,而非他一人的穷。卓文君从小养尊处优,却愿意跟着他住“徒四壁”的房子,这也是这段爱情能流传千年的核心原因。

    三、从“徒四壁”到“当垆卖酒”:卓文君的勇气,改写了两个人的命运

    面对“家徒四壁”的困境,司马相如或许有过迷茫,但卓文君却先一步拿出了破局的勇气。《史记》记载,卓文君看着家里空荡荡的房子,对司马相如说:“长卿第俱如临邛,从昆弟假贷犹足为生,何至自苦如此!”——意思是“你只要跟我回临邛,向我的兄弟借钱,至少能活下去,何必在这里苦熬!”这话说得轻巧,却藏着巨大的勇气。要知道,卓文君是“私奔”出来的,卓王孙当时已经气得“不分一钱”(不给她任何财产),她回临邛就是“自投罗网”,还要向兄弟借钱,等于放下所有身段。但她没犹豫,拉着司马相如就回了临邛。 更颠覆时代的是,回到临邛后,卓文君没选择“借钱度日”,而是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方案:“乃与文君俱之临邛,尽卖其车骑,买一酒舍酤酒,而令文君当垆,相如身自着犊鼻裈,与保庸杂作,涤器于市中。”——简单说就是:卖掉司马相如仅剩的车马,开一家小酒馆,卓文君站在柜台后卖酒(“当垆”),司马相如穿粗布短衣(“犊鼻裈”,类似今天的围裙),和雇工一起洗酒杯、擦桌子。 这在西汉是何等“离经叛道”?卓王孙是临邛首富,女儿却抛头露面“当垆卖酒”;司马相如是写《子虚赋》的才子,却要和雇工一起干粗活。消息传到卓王孙耳朵里,他“闻而耻之,为杜门不出”——觉得太丢人,躲在家里不敢出门。亲戚们都来劝他:“文君已失身于司马长卿,长卿故倦游,虽贫,其人材足依也,且又令客,独奈何相辱如此!”——意思是“文君已经跟了司马相如,他虽然穷,但有才,你何必让女儿受这种委屈,也让自己丢脸!” 卓王孙这才松了口,“乃厚分与文君僮百人,钱百万,及其嫁时衣被财物”——给了卓文君100个仆人、100万钱,还有她出嫁时本该有的衣物财物。拿到这笔钱,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立刻关了酒馆,回成都买田置地,从此“家徒四壁”的日子一去不复返。 很多人觉得卓文君“赢在爹有钱”,但其实她赢在“敢打破规则”。在男尊女卑的西汉,女子大多“嫁鸡随鸡,嫁狗随狗”,遇到“家徒四壁”的丈夫,要么忍,要么被休,而卓文君却主动想办法、敢抛头露面,甚至用“让父亲丢脸”的方式倒逼他认可这段婚姻。这种勇气,不仅救了自己,也救了司马相如——若没有这笔钱,司马相如可能一辈子都没机会让汉武帝看到他的赋。

    四、“家徒四壁”不是终点:才华终被看见,司马相如成汉赋宗师

    有了卓王孙的资助,司马相如在成都过上了安稳日子,但他没停下写赋的笔。真正改变他命运的,是汉武帝刘彻的一次“偶然阅读”。

    公元前141年,汉武帝即位,偶然读到了司马相如的《子虚赋》,读完后拍案叫绝,感叹道:“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!”——意思是“我怎么没和这个人生活在同一个时代!”这时候,汉武帝身边的狗监(负责管理猎犬的官员)杨得意赶紧说:“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。”——“这是我的同乡司马相如写的,他还活着!” 汉武帝又惊又喜,立刻征召司马相如入宫。司马相如见到汉武帝后,不仅承认《子虚赋》是自己写的,还说:“此乃诸侯之事,未足观也。请为天子游猎赋,赋成奏之。”——“这只是写诸侯的小事,不够精彩,我再给您写一篇天子游猎的赋!”随后,他写下了《上林赋》,文中用更华丽的辞藻描绘汉武帝游猎的盛况,既夸了汉武帝的威严,又暗含“劝诫节俭”的深意,汉武帝读了大喜,任命他为郎官(皇帝身边的侍从官)。 从此,司马相如彻底摆脱了“家徒四壁”的过去,成了汉武帝身边的红人。他奉命出使西南夷,安抚夜郎、邛、筰等部落,为西汉开拓西南边疆立下功劳;他写下《长门赋》,帮失宠的陈皇后重新获得汉武帝的关注;他的赋作被后人奉为“汉赋典范”,鲁迅在《汉文学史纲要》里说“武帝时文人,赋莫若司马相如,文莫若司马迁”,把他和司马迁并列。 回头看“家徒四壁”的日子,更像司马相如人生的“试金石”:若他在贫困中放弃写赋,就不会有后来的《上林赋》;若他嫌弃卓文君“抛头露面”,就不会得到卓王孙的资助;若他没有“慕蔺相如之为人”的志向,就不会在见到汉武帝时敢于“再写一篇”。所谓“困境”,从来不是命运的终点,而是看你是否有打破困境的才华与勇气。

    五、千年后再看“家徒四壁”:不只是爱情故事,更是西汉文人的生存启示

    今天我们聊“家徒四壁”,大多聚焦在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,但从《史记》的记载里,我们更该看到西汉文人的生存困境与突围智慧。在那个“学而优则仕”却“仕途狭窄”的时代,司马相如的经历给了后世文人两个重要启示:一是“才华需要机遇,但更需要主动”——若不是杨得意的推荐,汉武帝可能永远看不到《子虚赋》;若不是司马相如主动写《上林赋》,他可能只是个普通的郎官。二是“婚姻不是女人的归宿,而是两个人的并肩”——卓文君不是“依附者”,而是“合伙人”,她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,帮司马相如走出困境,也为自己赢得了幸福。 更难得的是,这段“家徒四壁”的经历,没有让司马相如变得市侩,反而让他始终保持文人的清醒。他晚年因病辞官,回到成都,临终前还在修改《封禅书》,劝汉武帝“封禅泰山,以彰功德”,却又提醒他“不要过度劳民伤财”。这种“穷不坠志,富不骄奢”的品格,才是他能被《史记》记载、被后人铭记的根本原因。

    你会像司马相如一样,在“家徒四壁”时坚持才华?还是会像卓王孙一样,一开始拒绝女儿的选择?又或者,你会佩服卓文君“为爱私奔、为生活抛头露面”的勇气吗?


  • 上一篇:北海太守孔融的一生
  • 下一篇:已经没有了

  • 分享到:
  • 我来说两句
    登录后可评论



  • 中国教育部
  • 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
  •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
  • 济南市教育招生考试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