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安二十四年春,汉中定军山下,旌旗蔽日,战鼓震天。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将伏于山腰,手握宝雕弓,目光如炬。山下曹军喧嚣,主帅夏侯渊浑然不觉死期将至。忽然战鼓三通,老将跃马而出,银须飘洒,直冲敌阵。曹军大惊,未及反应,只见那老将已冲破前军,直取中军大帅。夏侯渊急拔刀相迎,刀光闪烁间,老将突然侧身避过,反手一刀,电光火石—— “夏侯渊首级在此!”老将声若洪钟,手提敌将头颅,白须尽染敌血。 是年,黄忠已逾七十。
南阳黄汉升
黄忠,字汉升,南阳人。早年事迹史载不详,只知刘表主政荆州时,任他为中郎将,与刘表之侄刘磐共守长沙攸县。那时的黄忠已是壮年将领,弓马娴熟,能开二石力弓,百发百中,却因地处偏远,名声未显。 建安十三年,曹操南下,刘琮举荆州降曹。黄忠虽暂时委身曹营,仍代理裨将军,但心中常怀忧虑。次年,刘备南征荆州四郡,武陵太守金旋、长沙太守韩玄等相继投降。 《三国志》载:“先主南定诸郡,忠遂委质。”寥寥数字,背后却是一场命运的转折。 相传刘备兵临长沙城下时,关羽与守将黄忠有过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决。首日交战百余合不分胜负;次日黄忠马失前蹄,关羽义释不杀;第三日韩玄命黄忠以箭射关羽,黄忠只射其盔缨,以报前日不杀之恩。韩玄疑其有二心,欲斩黄忠,幸得魏延救下,开城迎刘备军入。 这段故事虽多见于演义,却勾勒出黄忠重义知恩的品格。
蜀中建功
归顺刘备后,黄忠已年近六旬,在许多人心目中已是迟暮之年。然而他的军事才能方才真正得以展现。建安十六年,刘备应刘璋之邀入蜀助防张鲁。次年,刘备与刘璋反目,葭萌关起兵南下。诸葛亮、张飞、赵云等率荆州军溯江西进,黄忠亦在军中。 在夺取益州的战役中,黄忠常“先登陷阵,勇毅冠三军”。最令人惊叹的是,这位老将冲锋陷阵之勇,竟不逊于年轻将领。涪城之战、绵竹之战、成都围城,处处可见黄忠白须飘扬、一马当先的身影。 建安十九年,刘璋出降,刘备定益州。封赏功臣时,黄忠与赵云、诸葛亮等同为讨虏将军,此时他已六十有二。
定军山:夕阳最红时
真正的辉煌在汉中之战到来。 建安二十三年,刘备亲率大军北争汉中。曹军主帅夏侯渊据守定军山,依险立营,深沟高垒,易守难攻。 次年正月,刘备采纳法正之计,夜袭曹军东围,迫使夏侯渊分兵一半往救。而后派黄忠居高临下,直扑夏侯渊本营南围。《三国志·黄忠传》记载:“渊众甚精,忠推锋必进,劝率士卒,金鼓振天,欢声动谷,一战斩渊,渊军大败。” 这一战,黄忠不仅阵斩夏侯渊,更击溃曹军主力,为刘备夺取汉中奠定胜局。曹操闻讯大惊,亲率大军来援,见刘备已据险而守,只得叹道:“不当得汉中,然亦不得汉中也。”黯然退兵。 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后,封黄忠为后将军,与关羽、张飞、马超并列。诸葛亮曾虑关羽心高气傲,不喜黄忠与之同列。刘备却道:“我自当解之。”遂派费诗前往荆州告封。 果不其然,关羽闻黄忠为后将军,怒曰:“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!”幸得费诗巧言劝解,方勉强受拜。
最后的箭矢
黄忠受封后将军不到两年,荆州剧变传来:关羽败走麦城,为东吴所害。刘备悲愤交加,决意东征。 章武元年,刘备称帝,整军伐吴。群臣多谏,赵云力陈国贼乃曹氏非孙权,宜先灭魏则吴自服。刘备不听,以诸葛亮留守成都,自率大军东进。 黄忠时年七十有三,仍请从征。刘备初不允,黄忠慨然道:“臣虽老,两臂尚开三石之弓,浑身还有千斤之力。岂不足敌吴狗耶?” 《三国志》注引《云别传》记载:“忠自成都赶至,先主见忠,甚惜之,曰:‘将军老矣,何故复来?’忠曰:‘臣年虽老,宝刀未老。’”
夷陵之战初期,蜀军连战皆捷。黄忠宝刀不老,仍能上阵杀敌。某日率部追击吴军时,不幸中伏,被乱箭射中肩窝。关兴、张苞二小将奋力救出。 是夜,刘备至帐中探视。黄忠已气息奄奄,仍挣扎言道:“臣乃一武夫,幸遇陛下,位至列将,寿已七旬,死亦无憾。望陛下善保龙体,以图中原…”言毕而逝。 刘备痛哭不已,叹道:“今又去吾一员大将也!”遂葬黄忠于成都西郊。
千古传承
黄忠一生,大器晚成。年近六旬方遇明主,十余年间建功立业,终成蜀汉开国名将。他的故事诠释了何为“老当益壮”,何为“志在千里”。 唐代李靖读史至黄忠事迹,曾叹:“老将知兵,莫过汉升。观其定军山一战,知天时,占地利,用人和,非匹夫之勇也。” 成都今日犹有黄忠村、黄忠墓遗址。墓前石牌坊镌一联曰: “北伐数中原,溯汉中王业所基,唯公绩最; 西城留墓道,与昭烈庙堂相对,有此祠高。” 老将黄忠,以他的勇毅与忠诚,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不朽传奇。他那张弓开落日的身影,至今仍在人们的记忆中熠熠生辉。